挖河疏浚多被用于航道治理,包括浚深、加寬和清理現有航道,疏通河道清淤、清除水下障礙物等。其目的在于:一是疏浚河道,增大縱比降和河流的泄沙能力,減輕河道的淤積速率,確保防洪安全;二是挖沙降河,降低河床高程,保持一定水深,便于通航。
世界大江大河實施挖河疏浚,目的無非有二,一是疏浚河道,增大縱比降和河流的泄沙能力,減輕河道的淤積速率,確保防洪安全;二是挖沙降河,降低河床高程,保持一定水深,便于通航。黃河情況比較特殊,由于來水表現出強烈的季節性和河勢的劇烈演變特點,黃河下游不能作為航道使用。因此在黃河實施挖河疏浚目的非常明確,即是在黃河水動力輸沙作用日益減弱,河道主槽淤積日益加重的形勢下,利用挖河清淤疏浚的方法,藉以增加河道的輸沙能力,減少河道的淤積,理順河勢;并將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,專業河道清淤加以配合其他措施,逐步使黃河下游形成相對地下河,改變地上懸河的被動局面。
彎曲性窄河段,兩岸多有河道整治工程控制;一般工程均修在彎道段上,相鄰兩工程之間為過渡段。彎道段深泓點較過渡段低,河道清淤特別是汛期洪水后,彎道段較鄰近的過渡段低2m左右。河槽縱橫斷面形態的不同,決定了在洪枯水中河道沖淤演變的差異。在枯水流量時,由于彎道段斷面窄深、河床低,而過渡段河床較高,形成過渡段對彎道段的阻水和壅水,使彎道段比降減小,出流不暢,從而形成彎道段枯水期的凸岸淤積,結果是進一步縮窄了彎道段河槽斷面;進入洪水期,由于窄深斷面水位漲率大,寬淺斷面水位漲率低,加上過渡段枯水期沖出水槽,使大水時彎道段比降增大,因而增大了彎道段輸沙能力,使之發生沖刷。而過渡段演變正好相反,枯水期發生沖刷,特點是在河床上拉出小河槽,使深泓點降低;在汛期較大洪水時,由于彎道段河槽窄,水位漲率高,水位升高,過渡段水面寬,水位相對較低,出流不暢,增大了過渡段的淤積,河底抬升,河槽趨于寬淺。
歷史上,對浚淤黃河,措施可行,用之有效的事例有之。但浚淤黃河的工具和方法經試用效果不顯著的典型事例也不少。綜觀歷史上浚淤措施發揮作用,是有一定條件的。一是要有較好的水流條件配合,混江龍等類拖具浚淤的功用,在于把河底的積淤攪起,或把水中的泥沙上下攪渾,乘水流輸入下游。若水行不急,攪起的泥沙就會懸而復沉。因此拖淤要有一定的水流動力條件,即流速和坡度要達到一定量值。二是在局部河段使用,如開直河、浚引河、堵決漫口浚故道,浚黃運交匯口及清口之淤有效,這些地方水流條件好,地段有限,以較多船只器具、集中力量,疏通局部淤阻。